Oct. 27th 2025 随笔

发布于 7 天前  61 次阅读


上一次写这个格式的标题还是在快四年前,当时比较习惯于使用这样的形式记录日期,这一习惯延续至今,恍惚觉得用这样的日期作为标题开始一段随笔还是前一段时间会做的习惯,翻看记录发现竟已然是三年前。只能感慨岁月如梭,三年在一刹那流过而自己竟没有察觉;而反观三年前与三年后,发现虽有成长与改变,境遇竟无太大的本质区别。自己是否被某种执念控制在笼中?

现在是二十七号的凌晨两点钟,周一。

刚结束两天的成都区域赛,从成都天府返回上海虹桥,回到宿舍时已然是十二点多。早上八点钟有数字逻辑课程的期中考试,与上周作业的 DDL。收拾行李,赶完作业已是两点,室友早已上床睡觉留足精力应对期中考试。但是在飞机上我就计划想要写这样一篇随笔,因此我打算在这样一个时间,完成这一篇文章。关于区域赛的记录,我会在白天进行完成。

1

我的上一篇随笔于去年三月写下,一年半之前。当时我正是高三下学期,于漫长的忧郁之中逐渐走出。花了一年时间得出的一些思路,不只满足于分享给我要好的朋友,也想以文字记录,分享给大家,也分享给未来的自己,因此写下文章。

转眼也很久没有写下随笔了。我想,大抵只在拥有困惑,生活过的并不顺利,却又一下子找不到人进行完全的倾诉之时,人会对现状进行深刻的思考,并有较强的意愿将它记录。过去的一年虽忙碌,有做不完的事情,与不小的压力。但是心情却总是不错,明白自己的方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拥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可以作为爱好而追求,同时身边的一些事情都还算顺利。在这样的心情下,便没有想法在半夜忧郁,同时对着屏幕写下这些文字了哈哈。

也许我最近过的并不快乐。

虽然我过的好像也挺快乐的,脸上常挂微笑,与身边的人也都还挺愉快,每天有说有笑,并无什么不同。但是当我在区域赛结束之后,在出租车上、在飞机上,当我戴上耳机闭上眼睛,却有强烈的想法想要写一篇我都不知道写什么的随笔的时候,我便知道我的内心实际有一些坏的情绪与一些半成品的想法想要倾诉了——虽然这一次区域赛实际上比我过去打的任何一场表现得都好得多。即使这场区域赛我们抱有一定的遗憾,但是我不认为它是让我有这样的想法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想,也许我从这样的角度意识到了我最近过得并不很顺利,并不很令人愉快。

2

在上大学后我逐渐意识到我有一个毛病,我甚至慢慢怀疑它会不会真的是一个毛病(哈哈),就是健忘。

也许在与队友聊天时我慢慢发现一个现象,他们总是能够精确的想起前几个月甚至去年的某场比赛的某一个题目。一个队友与另一个队友交流时就说,“哎这是去年某某场比赛的某题,你还记得吗?就是这么这么做的那个题”,另一个队友会回应“嗷是的就是这么做的”。而我只会一脸疑惑——我不只是不记得这个题目,这一场比赛我都不记得我们是否训练过。当我提出疑问,我的队友会很诧异我的记性怎么那么差。

后来慢慢地,他们也都不奇怪了。他们发现我不只是记不住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些题目,我同样记不住这个月我们训练的题目,我甚至记不住上周训练的题目,我甚至还很难想起昨天训练的题目。如果他们想要和我讨论昨天训练的某一道题目,我需要他们告诉我那个题的题面中的某些部分,我才能勉强想起。而他们互相交流只需要报一个题号,或者说一个知识点,就能互相理解是哪一个题目。

我想,人与人的记忆力差距也许就是存在的吧,于是我便发现并接受了我比大家的记忆力都差的事实。他们也都是顶尖学校的顶尖学生,拥有可怕的智力、记忆力和毅力,可以高效完成很多的工作并都刻进脑子。

后来,我发现这并不只是我的记忆力问题。我发现从本质上来说它应该属于我的脑力问题。当我处在劳累状态,可能是用脑多了,也可能是最近压力大了,之类的情况,我的大脑缓存会大幅下降。它并不是我会忘记一些事情而想不起来,而是大脑的缓存随脑力下降而减小了,我去查询这一件事情是会出现缓存未命中的情况,我只能回到大脑的存储区进行查询,而在这一个查询中会弱化时间信息的占比了,让我丧失一种对最近发生的事件的时间性的认知。

通俗地来说,这一情况类似于睡醒后对睡前的回忆,我会将我的这一症状称为“存档”。如果你完成了上午的工作后直接投入到下午的工作中,你会感知到这一天是连续的,你在连贯地完成一些工作,你的缓冲区并没有被刷新也并没有变化,记载着你这一天完成的工作;但是如果你进行了一个午觉,当你睡醒继续下午的工作时,你对上午发生的事情的感知不再类似于“两小时前进行的工作”,而更加类似于“昨天进行的工作”,实际上上午与下午的工作被午觉切割,而不能进行连贯的一整天的工作。

我面临的情况就是这样。虽然我没有进行睡觉,但是我的缓冲区可能在劳累状态下降低至一个很小的水平,以至于我仅能记住极短时间内遇到的事情。在极度劳累的情况下,比如写文章的此时此刻,我甚至无法在缓冲区内查询到一两分钟前完成的事情。比如我和我的队友从赛场出发,坐上出租之后便觉得赛场内发生的事情就像是昨天、或者是上周、也许是上个月甚至去年发生的事情;上出租睡了几觉记忆又都断裂开来了;到了机场又觉得这几天的事情都已经被“存档”入冷存储十分遥远了;上了飞机又觉得成都进入冷存储了……以此类推不再细细列举。和我的朋友一边聊天一边走路,我会转头,指着上一个路口同他说,我在那个路口与你一同聊天、走路的场景已然被我“存档”了,我已经想不真切了。这并不是我忘记了我们说了什么,场景是如何。而是它已然较难快速查询,且感觉有些遥远了。

比如我写到这一句话的时候,我回头看几段前的文字,我已经感觉写下这些文字的我,离现在的我已经十分遥远了。

我慢慢习惯了这样的情况。当我仔细想时,我会思考,老年痴呆会不会就是这样呢?有没有可能我已经快要痴呆了哈哈哈。我想我的程度至少还没有如此重,我的缓存虽小,但是冷存储似乎还是可靠的,虽然难以查询但是我的记忆中仍然保有这些部分的数据,并且我还知道要如何查询。

我的队友们看起来都比我记性好得多,但是他们还没有嫌弃我,至少现在还没有。pengpeng 在做题的时候,不管是训练还是正式比赛,都很喜欢说,“哎这个题我做过一个很像的,我能写的很快”,“哎这个套路感觉和某某比赛的某题很像,是不是这样做”。虽然大部分时候题目都不完全一样,做法并不是他第一反应的那样,但是他的记忆似乎确实总是对的,而且对他的思考来说回忆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会训练很多的题目,并且将他们都记入脑子,在遇到题目时查询并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但是我总是不很能理解这样的行为——我什么也记不住。我似乎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像是我之前见过这个东西所以我会做。有的时候 pengpeng 会问我,“你很久没写这个了,你会写吗?”,“你见过这个形式的问题吗?”,我会觉得他的问题很匪夷所思——毕竟所有的问题对我来说好像都是全新的。我相信我做过的题目的一些思路碎片埋藏在了我的思维中,但是我在做题的时候似乎从来想不起来以前的一些题目,或者一些具体的套路。所有的东西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他们有的时候拿一些经典题出来考我,发现我会想很久,并且表示奇怪,因为我一定会做这样的题目。但是对我来说我没有记忆,经典的题目我就是还要重新想,而不是直接查询命中返回结果。

我也并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在算法竞赛里是不是很坏的事情。但是我想这样的情况确实让我的心理状态变得迷茫,毕竟我的小缓冲区容不下多少东西,在缓冲区外的大部分对我而言的陌生感,让我感觉我的生活对我来说也变得陌生起来了。我的生活似乎只能够被一分钟前的我控制,而不能被此时此刻的我控制。哪怕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想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似乎也不在我的缓存中,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还是在为了我写下这篇文章吗?或者说,是不是为了若干小时前的我的一些想法而做了这样的事情?

抱有这样的想法进行思考,便觉得这像是某种意义上的人格分裂了。昨天在郫都体育馆打完比赛,走出赛场后,我将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件事情分享给我的队友:“我现在的感觉就像,我早上开赛前进入体育馆后趴在桌子上的时候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发现比赛已经打完了,然后现在走到场地外面了,只是一个梦。”我的队友露出了疑惑的表情看着我,当然,他们也比较习惯了,所以也没有更多的对话了,只有我还在想这件事情。如果此时站在场外的我这样想,那么刚才和他们一起打了五个小时比赛的人是谁呢?过去的我?

迷茫,空虚。

3

我们从暑假开始就一直在进行强度不小的训练。

当然,我们觉得我们的强度也没有很大。我的课表里有 27.5 分的学分,在复旦是一个偏高的学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周一周二周三周五都是有机会进行训练的,当然还有周末两天的训练。周一和周五由于课程需要安排在晚上训练,加上有一些其他的事情要做,因此时常不训,这样我们每周就是四到五场训练。

我的两个队友,pengpeng 大四了,课程很少,这个学期有很多的时间投入到 acm 训练,除了我们一起的组队训练,会补很多的题并且额外做一些题目;OIer_kzc 和我同样是大二,不过课程比我少不少,也比我更加投入且高效,除了一同训练还会额外做一些题目。而我,我似乎时常忙碌于课程安排,课程作业和一些课程报告一类的安排似乎已经占据了很多时间,除了完成我们一同的训练以外基本不会再做额外的 acm 相关的事情,也在大部分时候都不补题。

pengpeng 总是催我补题。我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似乎就是不愿意补题。于是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不想要补题,难道是我不喜欢 acm 了?我觉得也并没有。那是为什么呢?

不过随后我又发现问题并不只出在补题上,在现在往前的半个月,从某个时刻开始,我突然注意到我在几乎每场的训练赛中都只提供了很少的贡献。我发现我难以完成困难的题的思考,并且中后期题也变得不会写起来了。我毕竟作为队伍的代码手,一向以能够优美完成一些复杂的代码为我的长处。但是我似乎也都写不出来了。这几场中遇到了一道并不相当难的模拟题,但是意外地,我也没有在场上通过,这在过去的一年里是几乎没有出现过的事情。我意识到了我的精神状态很差,对我的比赛表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成为了队伍的后腿。我很烦恼,但也不知道如何改变。但是随着比赛的邻近,加上队友压力增大也将不小的压力传递给我,我的心情也变得明显的不那么好。

我突然意识到,我是不是打 acm 打着打着打回到了当年打 oi 的状态呢?

我现在还是认为我以前打 oi 的时候,从实力上来说还是挺强的。虽然我对过去记忆的并不清楚,也许会对那个时候的我产生高估吧。但是当别人问我现在强还是高中强,我的心里总是觉得高中的时候我更强。我觉得高中我有很高强度的训练,有很多的学习资源,很多很难的题目在进行训练。但是在 acm,我来大学之后似乎没有学习过新的知识点,也没有专门练习提高过某一项知识的水平。我只是在和我的队友反复地进行训练。刚来复旦的时候我都没有信心进入校队——我只是一个省一,在省选中都没有打出接近省队线的排名,而我面对的是十数个银牌选手——最后,大家也知道,在个人赛中连续表现出了很靠前的名次,进入了一队并以代码能力与数据结构为特长保留住了一队成员的地位。我感觉很奇怪,我能够坐上这样一个位置。随后我们只是进行训练,我也几乎没有额外做题,但是我的代码能力与数据结构似乎一直都是长处。我们很多时候都能击败一些由很厉害的选手组成的队伍,这也让我感觉很奇怪,而且很多时候在赛场上我都能提供不错的贡献,至少也可以证明我还算有一些实力。

昨天在场上,史皓嘉与我一同聊了许多话。其中他问我们训练如何,我们告诉他我们一周四五场,他告诉我他们可能一共就训了四五场。我同他说,我们比较菜,我们多训练一点。我想也许 acm 比较简单,我吃老本,加上足够的熟练度,似乎就可以支撑起代码能力这一项了。至于数据结构,在并不很难很难的情况下,实际上也是代码能力,我想。在很难的时候我也并不会做,还是需要让 OIer_kzc 来做。

这样分析,我就意识到了我是我们队伍中最不努力的那个,也最不重要的那个。他们两个很勤奋也很聪明,当然,记忆力也很好。有的时候我去忙课程了,他们两个人组队训练。他们会和我说,你去忙吧,我们自己训,没关系的。我就在想,没有我就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事情。如果没有 pengpeng,也许我们做字符串和几何会变得痛苦;没有 OIer_kzc,我们数学题,甚至可以说很多难题,都没有他在的时候做得好了;没有我,那只是遇到难写的题的时候需要他们麻烦解决了。我在的时候,我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令他们实现地痛苦的题目,我想这是我的核心工作吧,代码手。

但是代码手一定要能写代码。哪怕只是这一点,在这样的场景下我都在怀疑我是否能够胜任。

这一段时间里,我的队友有一天在群里谴责我某一场的一题“从第 0 秒开始写都拿不到一血”,“这题没什么 wa”(我很多 wa)。“你是不是很少一遍过了”,“去年不是这样的”。我很难受,也很痛苦,我知道队友对我抱有不满,对我写不出题还不补题表示很不满。但是我连我自己的精神状态都调整不过来,更不用说去做一些训练了。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我应该怎么样做才可以让事情好起来。我应该做什么才能让我们的比赛好起来,不辜负队友们那么努力的成果,不辜负所有所有人对我们、对复旦的期望。

没有人会教我怎么做。也没有人在听我说这些,当然,也许也听不懂吧。

高中的时候想要分享,但是身边能够对我有帮助的人们似乎只会在听完之后对我表示悲观,表示我并不是一个好的料子。我也并不怪他们,毕竟他们也尝试帮助我,但是似乎也帮不了,那也就只是这样了,我觉得这样的结论也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自然需要把他们给到更有希望的苗子。我从不认为我是最优秀的那个,或者,最优秀的那些。我本不应该拥有这些。

是不是很罕见呢?带着这样复杂的想法打 acm 的人应该,没有那么多吧。

于是我在想,我也许没有那么适合打 acm 吧,我应该去尝试一些别的事情。

4

我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华为,比如暑假的时候我们去了东莞松山湖。我的队友们很惊诧,这里的工作人员为什么都认识我。有很多工作人员会在比赛的间隙来找我,和我打招呼。孙老师也感到有趣,问我为什么大家都认识我,他们称呼我们队时都会叫“徐子恩的队伍”。我们上个赛季在各个赛站的时候,也有华为竞赛部的人员在场上会同我打招呼,每一站也都会在微信上问我打的怎么样,或者向我询问复旦的一些相关信息。

很多人认识我,也许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不过也许,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我认为它对我来说也许是我最大的压力。

在松山湖的时候,我们表现得不错,华为的人员问孙老师我们队伍怎么没有出线,孙老师找了我们上个赛季的一些做的不好的地方的理由。不过总归来说,这也代表着他们对我们出线的期望。

这个赛季开始后,网络赛我们成绩打的也算不错,也有一些队伍来打听我们打哪些站。我也知道,是他们在关注我们,作为有可能出线的队伍。

俊杰的成都前瞻,还提到“复旦能否东山再起”,这也是一种关注。

再比如,在成都站结束的瞬间,我们都没有打开榜单,中科大的队伍就跑过来到我们边上询问我们几个题。这也还是一种关注。

还有,当我们比赛的时候,在在线榜单与直播后面关注着的那些学校里的同学们,我的家人们,与我的好朋友们,他们也都在关注着我在参加的这一场比赛,这也是关注。

总之,我知道很多人会关注我们队伍打的怎么样。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也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如果你打差了,所有的这些人都会知道,包括你认识的、和你不认识的很多人。当然同理,如果你打好了,也是这样。

昨天的比赛结束了,我知道我们一定没有出线的机会,所以打完之后就有点遗憾,因为我们还可以再好一些,手上还有一个没有完成的题目。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知道了我们差半个小时的罚时就可以超过北大拿到季军,我就感到很遗憾,感到伤心。

我和我的朋友说,复旦已经很多年没有捧杯了,我真的挺想要一个奖杯。虽然也许可以说我是得寸进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排名却还总是贪婪地想要更多。但是这一个奖杯对我来说就是有着很大的意义。我想要我们三个人能够一同上台,举起这个奖杯,合照,而不是只是一个人上去拿着金牌,和台上的其他三十个队伍没有任何区别。

我尝试和我的队友表达我这样的观点,然而他们似乎并不理解。在机场,他们问我为什么觉得如此重要。实际上第三名出线概率也并没很大,而且总是还要看 EC Final,我们要在那里击败二队。我表示不解,我们这一场比赛的结果,和你提的 EC 和二队有什么关联?

队友和我说,你的目标是进 WF,其他的都不重要对吧。

5

去年刚来到复旦,那个时候分队伍的时候需要大家填写一个表格,上面包含自己在各算法领域擅长的部分和自己在比赛中的目标。我忘记了我那个时候是怎么填的,不过后来有一次和 pengpeng 聊天的时候提到这样的事情。我和他说,我打比赛没什么目标。虽然听上去有点糟糕,但是我认为这样让我放松。我认为有明确目标的比赛更像考试。在我的想法中,我认为比赛就是,你只需要全身心地去投入比赛,你不能够决定最终你的排名,最终的排名还要叠加很多外在因素,并不能很好地像考试一样被你控制。

所以我认为目标是一个虚的东西——毕竟你不能掌握结果的评判。比如说你想要跑步到某个速度,引体向上拉到若干个,这是一个目标,你可以数数,在做的过程中你知道还差多少,自己能否达到,这是清晰且确定的。

但是比赛似乎并没有那么清晰,你不会因为没有达到所谓目标就放弃努力,也不会因为超过就停止努力,你一直都在努力做的更好。如果是这样的话,目标似乎不是一个过程中关注的事情。在过程中应当仅关注于全身心地投入,全力以赴,这样就足够了。所以我没有目标。也许有期望,我会这样称呼“目标”。比如期望打到多少名。

但是更多的人似乎是有目标的,像是区域赛要拿到金牌,或者要拿到 EC 金牌,或者要进入 WF。我没有这样的想法,仅仅是我能参加的比赛我全力以赴,仅此而已。也许他们会表示不明白我没有目标,如何有比赛动力。

也许我认为我的比赛动力主要来源于他人的目光。也许有人会愿意将它解读为虚荣感,那我认为也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我的比赛不是为了我的什么,像是我的升学我的求职,而只是因为兴趣,你会认为我更加在意什么呢?也许达到高的排名功成名就?但是我似乎又没有那么在意功名,因为我打了那么多年算法竞赛,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水平与他人的差距,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是一个足够聪明或者足够努力的人,我见到过很多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非常好的人,所以我不对我自己拥有功名而抱有期望。

那如果是这样,我打比赛的时候,争取排名的时候在想什么呢?

所以我会说我在意大概也就是他人的目光了。

像是我的家人,我知道他们在看比赛,当我比赛做得好了,他们很开心,会在他们的群里与朋友们分享。看到他们开心,这让我感觉很好。

像是我的学校,我对复旦有着浓厚的感情。也许不同于顺利进入复旦的同学,当然,他们也许会认为我这一想法是可笑的。但总之我个人从内心感谢复旦与孙老师,我本来是不可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的。我每次经过复旦校门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感受。也许我不认为我配得上这一所学校,我至今学习了十一年算法竞赛,我见过很多很多的人比我做的更好,但是他们没有得到这些。我时常想到他们,他们中一些是我的同学,一些是我很要好的朋友,一些是我听闻的被遗弃的传说。我做的并不比他们好,不比他们聪明也不比他们努力,但是我拥有了这些,我还有了一个代表复旦的机会,也带有孙老师的期望,我会有强烈的想法去把它做好。“复旦东山再起”,也就像俊杰说的那样,是我在想的事情。

也还有我的朋友们。我的高中同学们有不少参与到算法竞赛中,他们中很多人也还在关注我的比赛。另外我有一些关系不错的网友,他们也都是不错的人,他们也会关注我。当我表现的不好的时候,他们会在我的动态下安慰我,会与我小窗私聊,告诉我已经做的挺好了下次再努力。他们或多或少都在我这学算法竞赛的那么多年里帮助过我,我也想要让他们看到我能够表现得好。

当然最后,还有我的两位队友。他们真的非常努力且有天赋,是我完全不能够比的。虽然我做的并不十分好,但是我需要去拼尽全力,努力做出我的贡献,帮助他们完成他们的想法,取得优秀的成绩。

这就是全部的想法了。也许真的没有我自己的一些,功利性的目的,我想。

我只想要纯粹地参加算法竞赛。如果我带有功利性,我会认为那像是我高中时参加 oi 时的样子。那让我很痛苦,我不想要再经历。所以我只想要纯粹一点,我不追求什么,只是玩个开心。如果取得了一些好处,那是额外附加的,并不是我努力时脑中所想的。

6

已经是 4:20,距离起床似乎只有两个半小时了,我好像把我脑袋里一下子想到的事情讲得差不多了。这一段时间以来其实对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但是今天也就写这么多了。

文本无任何内涵,如有不妥之处麻烦联系并批评。可能有输入错误之处,时间较晚没有进行重新阅读改正。

对了,在参加成都站之前,我的状态确乎是突然变好了,在几场训练中表现尚可。不过成都站不太有适合我的题目,贡献仍旧不足。问题是否解决?尚未得知。希望当下这样不错的状态能够继续保持吧。

希望大家对我的精神状态不要担忧,也希望我的队友阅读到这篇文章后可以不要太在意。我参加比赛的想法与态度并不会有问题,仅是在自己的个人调整上有所思考。

文本写得比较凌乱,如果你阅读到了这里,抱歉没有压缩的想法可能浪费了你的时间,感谢阅读,这也代表着有人聆听了我的想法。


我缓慢吐出一串啊吧啊吧并不再想说话